品牌與品牌之間,是敵手還是戰友?
作為產業的龍頭或次要角色,在激烈的競爭的市場環境中,你是否能夠將對手視為潛在的合作夥伴?在這樣的情況下,你可以考慮向你的競爭對手伸出友好之手,或者透過幽默的方式化解敵對情緒,從而為你的品牌贏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。
品牌與品牌之間,是敵手還是戰友?
作為產業的龍頭或次要角色,在激烈的競爭的市場環境中,你是否能夠將對手視為潛在的合作夥伴?在這樣的情況下,你可以考慮向你的競爭對手伸出友好之手,或者透過幽默的方式化解敵對情緒,從而為你的品牌贏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。
我必須說,我是用非常沉重的心理在寫這一篇電影心得的,雖然許多人說NETFLIX將《網路煉獄:揭發N號房》拍的和緩,但光看完這部紀錄片,我就蒙上深深的陰影了。「還好,這件事情沒有發生在我身上。」雖然身為Y世代,並沒有像現在的Z世代一樣網路原生,但回想起高中到大學時期,網路聊天室或網路交友已經變得普遍且流行,更何況現在的網路原住民,甚至有一部分或是大部分的朋友,都是來自於網路,誰也沒有辦法確保躲在螢幕後頭的會是怎麼樣的一個人。
昨天又重新看了一遍《魔女首部曲:誕生》,為了延續《忍者刺客》這一篇電影心得,想要了解這兩部片在劇情鋪陳上的差異。這兩部片的共同之處在於劇情主軸,都是一個幼小的孩子,如何被邪惡組織用極端的訓練方式培養成殺人不眨眼的殺人機器,一樣是群體裡面的菁英,一樣的隱含著人性的善心,一樣的因為善心而選擇反抗邪惡組織,一樣噴射的血漿,以及高華麗的動作場景,但《魔女首部曲:誕生》是有意識地要去鋪陳第二部曲的彩蛋。我想看過《魔女首部曲:誕生》結局的朋友們,應該都跟我一樣,在看完片子之後,忍不住去Google最後片段要透露的訊息是什麼吧?
昨天看了《忍者刺客》這部2009年的電影,算算也是13年前了,會看這部片主要還是因為男主角是Rain的關係,聽著2個小寶貝如何判斷男主角是誰: 「沒有穿衣服的那個就是男主角」我不經意的笑了。確實,這部片中Rain還真的很少穿上上衣,不過這也是這部片子的賣點吧!這是一部娛樂性高的動作片,畢竟是好萊塢拍出來的電影,在劇情描述的細緻性與邏輯性,比起日韓細膩推理的手法,劇情設計總是會多了一種憨直的感覺(當然不能概括全部),不過聲光效果上,依然還是會有「蹦蹦蹦」的震撼感。
5月份是我的溝通閱讀月,昨天晚上打開NETFLIX看到這部排名第一的電影,剛開始的時候有點猶豫到不要看,畢竟對於印度電影的刻板印象,大多大量的穿插著歌舞劇情,這對我來說還是有點不適應。「人權」或是小人物成功,似乎是最近看到的印度電影的主流,有點過於不切於真實的正面,有點像是教科書的文宣品,在選擇按下播放前的一刻,我還是有點猶豫。瀏覽了一輪排行榜的Top 10片單之後,還是決定給它一點機會,如果可以Top 1,那或許還有一點可看之處吧!沒想到,果然沒讓我失望,看完之後的隔天還是意猶未盡。
這是5月份閱讀的第二本有關於溝通技巧的書籍。整體來說,我不是一個善於說話的人。跟我不是太熟的人會覺得我是一個安靜又有點害羞的女生,跟我熟一點的朋友可能會覺得我說話有點直,直到有時候會口無遮攔的無意傷害到某些人,也確實有幾個真的撕破臉的例子。也是因為害怕自己又口誤說錯了哪些話,因此盡量在陌生的環境中少說點話,有時候不小心打開了話夾子,又會回頭反省到底剛剛有沒有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,就算沒有收到任何的反饋訊號,也會覺得自己似乎是說錯了什麼。這種不安全感一直到現在,也是會讓我恐懼跟焦慮。畢竟我的職業跟溝通有很大的關係,因此我選擇在5月份多閱讀幾本有關於說話與溝通的書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