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必須說,我是用非常沉重的心理在寫這一篇電影心得的,雖然許多人說NETFLIX將《網路煉獄:揭發N號房》拍的和緩,但光看完這部紀錄片,我就蒙上深深的陰影了。「還好,這件事情沒有發生在我身上。」雖然身為Y世代,並沒有像現在的Z世代一樣網路原生,但回想起高中到大學時期,網路聊天室或網路交友已經變得普遍且流行,更何況現在的網路原住民,甚至有一部分或是大部分的朋友,都是來自於網路,誰也沒有辦法確保躲在螢幕後頭的會是怎麼樣的一個人。
別以為這件事情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:一步即煉獄
台灣每人每日平均上網時間超過8小時,我們沉迷於虛擬,比起體驗真實感還要來的重要,雖然看起來稀鬆平常,但也可能一步即煉獄。紀錄片中的受害者,可能僅是想要賺取更多的零用錢,而誤入「博士」設下的陷阱,提供了自己的個人資訊,再加以恐嚇的手段,一步一步讓受害者變成自己的奴隸。
如果,我們換個可能的劇情運行呢?想像,你在網路上遇到了一個新朋友,他跟你聊得很來,你們似乎開始了曖昧關係,接著,他開始套話取得你的個資,接著用「網愛」作為藉口,跟你要了私密的照片,而這全程都被錄影或是截圖,接著恐嚇你要將照片散佈到你的公司或是你的家人,逼迫你匯款或是成為他的奴隸。聽起來好像不大可能,但卻有機會發生。新聞上也常看到退休女老師愛上某歐洲高富帥的愛情詐騙故事。
又換一個劇情。N號房事件中兇手透過釣魚網站來騙取個資,進一步威脅恐受害者。我們常見的詐騙方式也包含這種,駭客入侵某購物平台取得個資之後,準確地告訴你,你買了什麼商品,銀行誤刷分期,需要你去解除付款,再誇張一點,就是出現檢察官,告訴你你的帳戶要被凍結,要你領款交給車手...這之類的。
在觀看這個紀錄片的同時,我最大的疑問是「為什麼受害者要照著他的意思去做?」從上面的兩個例子來看,或許我們也有可能變成了某人的「奴隸」。不是不反抗,而是無法反抗,似乎不照著做就會引來更大的麻煩。在紀錄片中「博士」似乎為自己加了一些人設,譬如是一個販毒槍枝的首腦,或是一個政商關係良好的黑道老大。
一步一步逼近的說服陷阱
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一下「博士」的說服技巧,這邊套用的是我在看《精準表達、完美場控的誘導說服術》這本書的重點訊息,標題使用的是這本書的心得標題。
分層兩個目標對象,受害人以及從眾:
關於被害人使用的心理技巧:
- 操縱「刻板印象」,瞬間贏得信任感
事件中不是提到「博士」透過扮演經紀人的身分,在網路上尋找接拍服裝的模特嗎?用這樣的方式就能夠使受害人不疑有他,傳送個人的正片照片,或是更清涼一點的全身照片,接著再以付款轉帳的說法,取得受害人的個人資料或是身分證照片。 - 「得寸進尺」法,降低被拒絕的機會
一開始在取得個人資料之前,「博士」是一步一步引誘受害人進入這一場騙局的。一開始只是露臉,再來就是脫下衣服,更進一步的就是露出身材,好像只要一開始,就會停不下來,再多給一點點就能得到高額的打工機會,或是再誇張一點點,「博士」就有可能放過我。 - 「慣性錯覺」判斷失準的背後靈
「博士」提到自己是有槍枝或是毒品交易的黑道大哥,常常中國、柬埔寨兩地跑,又提出認識電視台高層等等,藉此混淆記者或是警方的判斷,或是用這樣的方式恐嚇受害人,如果不聽話將會受到死亡威脅,然而這一切都不是真實,但我們往往會因為「慣性錯覺」去寧可相信他說法。
關於從眾使用的心理技巧:
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dvq78uJE4g
- 挑逗別人的「好奇心」
之所以有那麼多人進入這個付費群體,在於「博士」分級了各個房間,並在每個房間的大廳內張貼受害人的圖片以及部分資訊,如果你想要觀看,就必須付費,這樣也稍稍規避了法律上的責任,因為每個房間都是「私密」社群,而非公開社群。 - 「選擇的錯覺」容易讓客戶買單
之所以有那麼多房間,可能是要讓使用者以為自己有選擇的權利,一步一步的提高自己可以接受的付款價格,進入到最高級等的博士房。 - 「共同秘密感」營造團隊向心力
由於是私密的社團,每個入會的人,都必須上傳色情影片,或是一些性騷擾的截圖,以及自己的個資與比特幣的匯款,這些,讓旁觀者變成當事者的動作,去排除那些可能是正義魔人或是間諜身分的人物出現,如果毀了我,也等於毀了你,大家都是共犯。 - 越多人決策越大膽「群體極化」現象
如果這是單方面的「博士」上傳影片也就罷了,公布受害人身分,讓這些一窩蜂的群眾,像是管不了的野獸,更是大膽的威脅要去受害者家中堵她,或是透過專屬的奴隸照片,來煽動群眾的情緒,讓言論跟行為都更加大膽,於是這些群體極化的群眾,對記者也展開了肉搜,對記者發出人身安全的威脅。 - 「權威效應」搞定問題
當事件開始被媒體大幅度的報導,「博士」信誓旦旦的認為不可能有人抓的到他,所以的資訊都是被加密過的,錢也是洗得乾乾淨淨的,來取信於會員們。
在看這部紀錄片的時候,我一開始是很緊張的,感覺「博士」大獲全勝,同時也擔心吹哨者或是記者們,會因此受到威脅迫害,但整個事件的開始與反轉在於「群體」這件事情。
心理學中相當著名的「三垂線實驗」講的就是「從眾效應」明知其他人都錯了,卻跟著作出了錯誤反應,發生了行為歪曲。在整個事件一開始,吹哨者面對的是整個群體,就算是當中部分有人認知這件事情有錯,但卻因為「從眾效應」一起做錯的事。如果事件沒有被更多媒體報導的話,這個對抗的「群體」,就無法擴大到足以威脅原本N號房中的群體,有些事情非得要到更大群體出面扭轉,才有辦法解決。
講到對女性的性剝削,到底是屬於大家集體共識的錯誤事實,還是女性被性剝削就是自己活該,我覺得這到這個事件結束之後,還是有不同的觀點。譬如、有些入會的會員,甚至覺得自己付了錢看了這些影片,根本就沒有錯一樣;這些女性,根本就是自己不好好保護自己;都是為了貪錢才受騙...等等。我其實不敢想像,如果我是受害者,為了害怕受到更多的威脅,我有可能被當奴隸操縱嗎?要扭轉這些不正確的觀念,只能從更大群體的從眾力量,去鞏固更堅強的共同意識,打擊、拯救、抓回這些迷失的人們。簡單就是:不要做事件的幫兇!
集體網路霸凌
我想應該不用多說,許多探討網路霸凌的電影比比皆是,也因為大家可以匿名存活在虛擬的原宇宙當中,這些隱藏在真實面孔之後的「惡」才得以誕生。
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mirrormedia.mg/story/20201126edi015/
真實世界的罪犯,居然是這些看似正常,也擁有著正當職業的人。我們看到Facebook上,因為實名制與一些系統審核限制的關係,大家大多都是呈現一個善的樣貌,但看看這些網路酸民都去哪裡了?多半存在在一些非實名制的社群平台上。欺負或是霸凌別人,可能只是一時的好玩,又或者想要跟誰筆戰找架吵,更誇張一點可能就會用動用私刑的方式,去攻擊某個看不慣的對象。
這也是N號房事件中的受害者所恐懼的。一個自己想像中,備受威脅的世界,彷彿路上隨便一個路人,都有可能是N號房中威脅要傷害自己的人。我想,最大的恐懼,都是來自於你看不見的地方。而我們也需要這些守門人與吹哨者,又或者是:你我都是守門人與吹哨者,你可以選擇不看,也可以選擇站在受害者身邊,唯一不要做的就是成為加害者的一員。難保,下一個是不是你。
最後來看一個《弒訊》(Unfriended)的電影預告,看看用《精準表達、完美場控的誘導說服術》中的「柔性威脅」會不會讓大家更去小心謹慎去處理霸凌這件事情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