繼《複利效應》與《致富心態》這個月閱讀的第三本書就是這本《原子習慣》。就內容上來說它會是一個三部曲的概念,建議可以先閱讀《致富心態》→《複利效應》→《原子習慣》,從心態上的改變調整你對複利的了解,最後運用一些小訣竅來養成原子習慣。這本書最宗旨要表達的是:每天進步一點點,最終會產生複利效應,最後改變你的人生。而如何設定你的目標、執行與管理,以及給予自己適度的獎賞,才會是如何延續習慣的重點。
我其實是一個蠻抗拒被制約的人,雖然「自律」這件事情我是能夠駕輕就熟。在人生歷程中的每一個階段,都會有不同想努力的目標。如果我們把「習慣」作為是一個為了達成「目標」的過程,或許會更為了解書中的真義。
讀這本書的時候,常常連想到10年前的一段時間,為了達成吉他演奏家的目標,每天至少練習3小時,假日更長達8小時以上,就這樣維持了3年,最終還是放棄了。如果回想這段過程中的經歷,要重拾這個目標與習慣,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可能會改變一些作法,譬如、讓這件事情變得更沒有壓力,或是在裡面添加一些成就感...等,不過沒有維持下去最基本的原因是人生歷程的改變,結婚、生子、育嬰、重回職場,在兩個小孩不會將我的吉他拿來摔、或是從半獸人變成可以溝通的孩子之前,我想這件事情還是先擱著吧!
分隔線之下是這本書的內容重點整理,如果你也喜歡,也可以買到這本書更詳細的閱讀
作者 James Clear 本身是一位專門研究習慣、決策及如何持續進步的作者與演說家,再我看來他像是一個網路發跡的作者,當他所提倡的理念,被越來越多人認可之後更加精進研究,最後靠著這項才能而發跡,也就是說:他就是原子習慣的實踐者。書中將養成習慣分成結構性的幾個層面來撰述。
基本原理 為何細微的改變會帶來巨大的差異?
所謂的原子習慣,指的是小到不能再小的微小變化,作者認為如果你在每一件事情當中找到微小的改善,讓每個面向都改善1%,全部加起來就會變成巨大的成長,再透過複利效應的堆疊,一個微小的改變就足以改變你的人生;反而言之,如果你做出1%糟糕的選擇,在當下你可能感覺不到任何負面的影響,但再隨著時間的放大,便會決定你是怎樣的人。
好的習慣讓時間變成你的盟友,壞的習慣讓時間與你為敵
當然你在堅持習慣的過程中仍會遇到「潛伏之力的停滯期」你必須要相信,你做的努力並沒有白費,而是被儲存了起來。別管目標,專注在過程就好。
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改變身份認同。譬如,你告訴自己是一個方向感差的人,可能你就會一直對自己有著不可磨滅的身份印象。
改變身份認同的兩個步驟:1. 決定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2. 透過生活習慣把身份認同具體化
譬如,你認為自己是一個愛好運動的人,那就用每天2個小時的運動來證明自己熱愛運動,同時你也可以發掘更多的證據來證明自己這個信念,同時也會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更加深信不疑。
四個步驟讓你建立更好的習慣迴路:
建立習慣可以讓你騰出更多的自由思考與創意所需要的心理空間
1. 提示:促使你大腦開啟一個行為,它是提示你連結到獎賞的一個路徑
2. 渴望:習慣背後的一個動力。少了渴望,就不會有行動的理由
3. 回應:確定執行的習慣,可能想法或是行為的方式呈現
4. 獎賞:執行了某些行為想要達到的好處
法則一:讓提示顯而易見
試著將自己行為與習慣綑綁在一起,譬如、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是要刷牙,刷牙之後需要喝一杯500cc的溫開水;上班的路上打開Podcast,選擇一個英語教學節目。
環境也是養成習慣重要的一個環節,如果你希望自己每天可以多讀一點書,你可以在床邊放上那一本書。
法則二:讓習慣更有吸引力
- 幻想即將到來的假期,比起實際度假更享受。
- 透過「誘惑綑綁」的方式,譬如、你喜歡看電視,但又需要養成運動習慣,你則可以規定自己在運動的時候才可以看電視,讓運動這件事情更有吸引力。
- 「天才不是天生而來,而是教育訓練出來的」作者認為:環境的創造與習慣的養成,可以形塑出在某個領域的專才,如音樂世家的家庭裡,較容易養成同樣喜愛音樂的孩子。
-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。想要得到同儕的認同與肯定,因此你身邊的人同時也會影響你對於某項習慣的建立,你可以考慮加入一個把你想要的行為視為常態的群體中。
- 每個行為都有表層與深層的動機,譬如、上社群媒體可以讓你感受被愛、觀看電影可以讓你忘卻煩惱,與正面的感受連結之後,習慣就容易變得更有吸引力。
- 試著把兩個字換掉:把「必須」換成「可以」,不是你必須得這麼做,而是你可以這麼做,盡可能地將習慣與正面的情緒連結。
- 善用聯想。每當你做了某些事情需要有一點動機的時候,你就可以把這個提示拿來用。我的一個好友提到,當他需要很專注完成一項提案的時候,他會穿上一雙他很喜歡的球鞋,那意味著他會因此而成功。
法則三:讓行動輕而易舉
簡單來說:做就對了!嘗試以最佳計畫來進行,往往成效低於直接行動。以我先生為例,有一陣子我們說好要去健身房運動,但在那之前,我們花了一些時間選了一套運動服裝,但最後我們只去了一次健身房,而那套運動服就變成了我們的居家服了。所以作者認為,處於啟動的狀態,更容易讓自己相信事情有所進展,而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,而非時間,我們真正要在意的不是花了多少時間,而是重複了多少的次數。
1. 最小努力原則
人類大腦的設定就是盡量減少能量,我們的動機就是盡量讓行動輕而易舉,再慢慢增加難度。
2. 減少與習慣相關的阻力
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環境設計,譬如你可以移除那些會阻礙你養成習慣的事物。
3. 運用2分鐘法則
讓習慣就從2分鐘做起,盡可能地讓習慣容易開始,並且不要讓它與負面情緒連結,譬如、很麻煩、很辛苦、很難。
法則四:讓獎賞令人滿足
比起未來預知的獎勵,立即可以得到的獎勵更容易讓人滿足。譬如,你可以設定如果減重了2公斤,你就為自己買一件新衣服來獎勵自己。
養成追蹤可以幫你維持習慣,譬如、如果你想要存錢,你可以將你的每一筆花費記錄起來,去激勵自己的進步,然而追蹤本身也是一種獎賞。當然,也有可能發生習慣中斷的情況,毀掉你的絕對不會是第一次,而是連續發生的一錯再錯,複利的原則是 非必要,別中斷。測量與追蹤有助你看清全局,千萬別將它當作消耗你力氣的一種方式。
找一個問責夥伴,讓他督促你達成你的習慣,或是與他簽屬一份習慣契約。你也可以在社群中發布你想要達成的目標,為了達到承諾或肯定,你將會更加看重這件事情。
進階策略:從A到A+
基因決定了你的戰場,性格影響了你的習慣。你需要找到一個適合你自己的習慣或是戰場,而成功最大的威脅不是失敗,而是無聊,所以在過程中你需要「勝利」的體驗來增加過程中的滿足感,反覆做一件事情是卓越的不二法門,你必須愛上無聊。習慣+刻意練習=精通。讓所有的習慣都能夠長期改善。
最後,讓成果永續的秘訣就是永不停止的追求進步與改善。
一個小原子,累積出來的能量就足以顛覆你的人生。
金石堂賣場入口 https://tinyurl.com/27n232vm